糧食安全是“國之大者”,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。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,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,是穩(wěn)步拓展農業(yè)生產空間,提高農業(yè)綜合生產能力的有效路徑。
省沿海集團條子泥墾區(qū)匡圍面積10.12萬畝,其中規(guī)劃用于農業(yè)種植面積約3.2萬畝,這些中重度鹽堿地土壤表層平均含鹽量高達10‰以上、有機質含量僅有2‰左右,高鹽且貧瘠的土壤極不適宜常規(guī)農作物生長。面對這樣的土壤環(huán)境,一條濱海中重度鹽堿地改良之路就此徐徐鋪開。
科學治理添綠意
2018年起,省沿海集團所屬東臺公司以墾區(qū)內2萬畝中重度鹽堿地自主改良為目標,經過5年反復實驗和鹽堿治理,墾區(qū)已成功改良約1.6萬畝鹽堿地,今年已完成約1萬畝水稻的種植工作。正值盛夏,墾區(qū)條北種植區(qū)內一片綠意蔥蘢。微風起,稻田下水光閃爍,和著稻浪翻涌時的沙沙聲響,滿眼鋪滿生機,等待秋日豐收時刻。
開展沿海灘涂鹽堿地改良治理耗時長、投入大、過程較為復雜。省沿海集團外請行業(yè)專家、內育農技人才,共同深入田間收集觀測數據,采用化肥減量施用、病蟲草害綠色防控等舉措,專門建立實驗室用于分析土壤、水質環(huán)境,檢測有機質變化,修正適合條子泥墾區(qū)鹽堿地綠色生態(tài)綜合治理技術經驗,積累土壤改良、地力提升、糧食增產等關鍵技術數據,為條子泥墾區(qū)鹽堿地綜合治理提供較為可靠的自主技術體系支撐。2018年,鹽堿地治理在土壤改良第一年就得到了回報,改良后的土地實現小麥平均畝產超800斤。剛剛結束的夏收,墾區(qū)內油菜畝產從原來的180斤到增產至260斤,昔日土地泛著斑白鹽漬的貧瘠之景已被綠意綿延取代。
以種適地選良品
省沿海集團在推進鹽堿地改良的同時,認真研究篩選適生性耐鹽品種。創(chuàng)建了鹽土農業(yè)示范區(qū),根據不同鹽堿程度和土壤狀況,嘗試開展不同類別的鹽堿地綜合利用,取得了可喜成績。鹽堿化較高的水田選育工作中,開展了16個耐鹽水稻新品種適應性種植試驗和推廣示范,耐鹽水稻最高畝產近1000斤。
為了最大限度地培育特色耐鹽品種,94種藜麥品種在示范區(qū)試種篩選,低海拔地區(qū)藜麥種植初步實現了規(guī)?;?、集約化種植,2個藜麥優(yōu)質品種“脫穎而出”,畝產超200斤。省沿海集團還嘗試甜高粱、青貯玉米、紫花苜蓿等青貯飼料種植,選種耐鹽高粱,耐鹽大豆,藜麥等耐鹽作物,既吸收土壤鹽分,所產的秸稈也能用于還田、改善土壤結構,全年畝均收入提升明顯。
硬核技術增底氣
在條子泥墾區(qū)嘗到了土壤改良的“甜頭”,增添了做好鹽堿地大文章的信心和決心,帶著條子泥的經驗,省沿海集團用科技賦能核心能力建設,練就人無我有的“一招鮮”殺手锏,把鹽堿地改良的技術發(fā)揮到最大限度。圍繞土壤耕作層快速構建、鹽堿地治理、土壤健康長效管理等需求,正著力解決重度鹽堿及周期性返鹽、土壤質地和結構不良、鹽堿地綜合肥力低下等關鍵問題。同處于鹽城東臺的倉東公司,承接了一項滿懷關注與期待的水稻種植任務。這片面積達4500畝的土地,是由魚塘蛻變而成的“新生”土地,因而被賦予了更多意義。省沿海集團所屬土地公司及其業(yè)務鏈企業(yè)采取“課題研究+工程性驗證試驗”方式開展技術攻關,把濱海鹽堿地專用自主配方運用到這片土地,僅用半年時間,土壤平均有機質含量大于11.3g/kg,pH值小于8.0,鹽分含量小于1.2‰,土壤鹽堿化得到明顯改善,首批水稻種植順利開展。如今,成片水稻長勢喜人、綠意舒展,讓人不禁感嘆,有了更硬核的技術,發(fā)展才會更有底氣。